芦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古镇,人们一不留神就会将其读成芦葭(音霞),当芦葭从《诗经》中脱颖出时,”芦葭桥、芦葭溪以及浩浩荡荡的芦葭苍苍,又恰好触中了文人骚客"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怀。所以,芦葭生长的地方是有故事的地方,又是放飞梦想的地方。

沿九曲河溯流而上,其源头定格于芦葭龙骨丫上一片芦葭之中。芦葭畔,溪浅流, 而令芦葭饮誉天府的则是因为芦葭机场的建设,关于机场,关于芦葭,金堂县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著名作家刘元军为此写了一篇散文《花落他乡我无忧伤》,尽管后来芦葭机场被命名为"天府国际机场",但芦葭的名号却早已叫响。

简阳藉著名词作家魏力兴先生,客居黑龙江,曾为芦葭写下了这样的歌词:
蒹葭苍苍,伊人何方?
芦葭河弯又长,
河水清,河水蓝,
清清的河水走远方。
桃树一行行,
桃花正盛开,
女娃到河边洗衣裳,
青石板上棰呀棰,
心却在想着少年郎。
樱桃嘴,辫子长,
人面桃花美人窝,
美人窝,桃花多,
女娃相思少年郎。
蒹葭苍苍,伊人何方?
芦葭河弯又长,
河水深,河水浅
清清的河水走远方。
桃树一片片,
桃花正盛开,
女娃到河边洗衣裳,
青石板上棰呀棰,
心却想着少年郎。
瓜子脸,裙子长,
人面桃花美人窝,
美人窝,桃花多,
女娃相思少年郎。
——魏力兴

美人窝,桃花多,印象中的芦葭就是一轴还有没有完全舒展开来的乡村画卷。此次芦葭之行,既没有爬上高楼拍芦葭渡槽,也没有为拍摄古老黄桷树费心劳神,而是安安静静地端坐在街边上的苍蝇馆子里,吃上一盆地道的大刀回锅肉,顺便再晕几口地道的纯高梁小酒,传统工艺酿制的酒似老街一样老醇。
于老街赏夹岸桃花,看人来人往,在春风三月享受一下机场时代的街景,且自顾自的逍遥自在一番。
窗外,阳光明媚,一射之地的溪边,还幸存着一座桥——芦葭桥,此桥早已非彼桥,在岁月悠长之中,桥身上浅附着一片青葱的苔绿,看起来分外闪亮和灵动。
芦葭桥是因芦葭河而得名的,”一芦渡月",”听涛过桥”,”落花逐水”,“清流淖锦”,关于芦葭桥的四大美景,坊间早已流传。
不用走近去看,只要想想月下那一片苍苍芦葭,心就已经醉了一大半。前几年去过芦葭,印象中,污浊的河流已然不见,经过几轮环保整治,芦葭河已清流如昨。

水流不大,却在石块间涌动如银,连同几许苔绿清丽得有些超凡脱俗。难怪当年的许奕状元,宁肯用一匹马换芦葭桥的一担清水也不愿意骑马空手而归。
骏马换清水,看似不可思异的举动,却为状元意外换回了一个似水柔情的女子,这段关于因水而成的姻缘,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坊间关于”镜中月,水中影”的传说却留了下来。
临水而居,淌水过桥,芦葭桥的女子自然温婉了不少。桥的这头,水流载着蒹葭默默流向了资阳。而桥的那头,叮咚之则流向了绛溪。
有美景必有美食,而芦葭桥的美食翘楚绝对不止大刀回锅肉。无意中听远在湖南的红网网友李远讲起”汲芦葭河之水,烹桃花鱼”是一道很雅致的美食,我不禁暗自怦然心动。
李远是简州人,与芦葭颇有渊源,泊居湖南数十载,一直心念的家乡美食想必一定是刻骨铭心的。
王炳荣是芦葭人,善文学且喜好美食,问起桃花鱼的来由,竟一脸茫然。

李远讲,于芦葭河畔,架 一口铁锅,将桃花鱼洗净,置半包豆辨,二两高梁酒,几枝油菜花、几粒青花椒,再佐以少许的姜葱蒜,泡菜,经过简单煎炸后,掺上半瓢芦葭河的水,小火闷煮,烹出的味道,外酥里嫩,酸中带辣,汤汁营养丰富,浅酌一口,那感觉如唐诗般”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李远讲得口若悬河,隔着荧屏我已是口水涟涟,然而遗憾的是,说归说,桃花鱼始终没有吃过,问了几家馆子,店家皆摇头表示未曾听说过。
遥想当年,金简仁路上的芦葭桥十里长亭是人们送别的所在,经过一番含喧,人们必定以美酒美食相送的,夭涯茫茫,经过芦葭桥后,送行人们拱手相送,就此送别。
芦葭清风轻,溪畔画中人,如今的芦葭是机场屋檐下难得的田园,到此地的游客,一揽田园风光,无不想拍几张照片留念。

“芦葭青青,伊人归,桃红依依,笛声吹。”
远处,隐约传来汉服姑娘的轻唱,声音似油菜田般的婉转,又似竹林间的浅吟,忽隐忽现,若远若近,听得人如痴如醉。
忍不住想看看这灵动般的人儿,究竟是怎样的俏模样,左顾右盼,始终没有见到人影。
记得,很多年前,情窦初开的我,也曾从芦葭桥上走过,桥下一位长发及腰的'女子,正用巴耳板板棰打衣服,四处迸溅的水花,浪起碎玉般的波纹,晕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十分耐看。
姑娘挽起裤脚,唱起山歌,露出两截莲藕般的小腿,怎么看,都是小家碧玉的味道。
如今再从桥上走过,已错过了旧日的时光,芦葭河依旧清彻透明,却不见当年洗衣歌唱的姑娘。花落谁家?无人知晓。
飞机的轰鸣从头顶掠过,与“芦葭青青,伊人归,桃红依依,笛声吹。”的景致,似乎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桃花鱼、芦葭、佳人还有机场一飞冲天的梦想尽在画卷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