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刺客,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专诸,要离,聂政,荆轲。共涉及五人。
五人的刺杀行动,专诸,要离,聂政刺杀成功,豫让是象征性成功,唯有荆轲是彻底失败,为何荆轲失败了却最出名?让我们先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专诸:五人中厨艺最好
专诸(?—前515年),吴国棠邑人,今南京六合区人。屠户出身,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为伍子胥所敬佩。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杀吴王僚,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姬光。
公子姬光相当厚待专诸,并敬其母。专诸感其恩,以死相许。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犹豫不决。其母知道事情后为成全专诸成大事自缢而死。专诸葬母后,献计说王僚爱吃“鱼炙”(就类似今天的烤匠烤鱼),可藏利剑于鱼肚,伺机刺杀。为此,专诸特往太湖学烧鱼之术,经过三年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
时机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见吴王僚,说有庖人善做鱼,邀其到府上吃鱼,王僚欣然允诺,但恐公子姬光有阴谋,故赴宴时戒备森严,身穿三重盔甲,亲信更是不离左右。
酒过数巡,姬光找借口躲入地下密屋。专诸进献鱼炙,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鱼肚中的名剑“鱼肠”,猛刺吴王僚,力大透过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吴王僚立即死亡。而专诸则被卫士砍为肉酱。

鱼肠剑也因此名扬天下
聂政,五人中武功最高
聂政(?—前397年),轵邑深进里(今河南省济源县轵城南)人。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欲寻侠士为自己刺杀侠累。后闻听聂政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严仲子遂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聂母辞世后,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无一切后顾之忧后,聂政只身去韩国为严仲子报仇。
侠累府宅护卫森严。当时侠累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诸多甲士不能挡,聂政以白虹贯日之势将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府中大乱,甲士们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为不连累亲姐,毁容剜目,破腹而死。

聂政表现,确实超强
要离:五人中对自己最狠
春秋时期吴国人,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有万人之勇。吴王僚被刺死之后,其子庆忌逃出吴国,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讨伐阖闾。庆忌有“万人莫当之勇”,阖闾(即公子光)感到非常不安,伍子胥便向他推荐了要离。
要离献苦肉计,一日在朝与阖闾斗剑,先用竹剑刺伤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然后投奔庆忌。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常在左右,同谋举事。
不久,庆忌领军渡江,准备攻打吴王阖闾。要离趁其不备,左手持矛从庆忌身后狠狠刺去,当即刺穿庆忌胸膛。庆忌英雄惜英雄放要离还吴,自己却拔出长矛,喋血而死。

要离之狠,不能以常理论
豫让:五人中最执着正直
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知伯家臣。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知伯对他很尊重。
后知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知伯灭掉了,三家分割了他的领地。赵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逃到山里,怨恨赵襄子把知伯的头颅做成漆器,发誓要为知伯报仇。他更名改姓,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伺机行刺,却被赵襄子发现,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知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感其忠义,把他放走了。
后来豫让为方便行刺,涂漆吞炭,又乔装打扮,妻子都认不出他来,但在路上被朋友认出,朋友劝他说如果去投靠赵襄子一定会被重用,那样不更容易刺杀么?豫让则认为怀着异心侍奉别人是不义的行为,他不耻那么做。
豫让打算在桥下埋伏伺机刺杀赵襄子,却因马受惊被发现,赵襄子虽感动于豫让的忠义,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豫让知道生还无望,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知伯矣!”遂伏剑自杀。

豫让品格确实高尚
荆轲:五人中最墨迹
荆轲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易水边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及最后的图穷匕现,但鲜为人知的是,史料记载荆轲一开始是拒绝刺杀秦王的,太子丹再三请求才答应下来,虽然答应了但一直拖延,直到秦军打到燕国南部边境,太子丹再次催促才准备行动,临出发时又说要等助手,滞留了好几天,最后没等到只好带着秦舞阳去秦国。

荆轲表现确实太糟,如此之近竟未成功
总结
专诸,为报恩而帮公子光杀王僚,本质上是被金钱名利收买。是至孝之人,却不想因记惦母亲而害其自尽,适得其反。为了刺杀专门学做鱼三年,心性坚韧而最终成功,留名后世还福荫子孙,除连累母亲外算是完美。
聂政,一人以白虹贯日之势杀数十人,战力极强,不图名利,只因世上已无牵挂,为恩人了一心愿。所作所为最是单纯。
要离,自断右臂,还狠心杀死妻子,付出巨大代价去接近刺杀目标,这是豫让所不齿的行为。刺杀成功却又感念刺杀对象的恩情而自杀,到头来一场空,虽说是为了不让国家战乱纷争,可是庆忌不比公子光优秀么?明君才能让国家更强大。
豫让,为了报知遇之恩,唯一自发去刺杀的人,连刺杀对象都被他感动了,真正称得上是士为知己者死,品格高尚不屑于二心事敌,可惜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不是明主,而天意未使他成功。
荆轲,表现最差,出发之前各种借口拖延,刺杀时离秦王那么近,换成其它四位秦王肯定血洒当场,他却失败了。
五人均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他们都出身低贱,被上流人士礼遇则感激涕零,甘愿为其付出生命(荆轲存疑),现在看来则像被收买的杀手,但在那时却被当作义士,被人称颂。
荆轲最出名,一是刺杀对象秦始皇太过有名,而其他四人的刺杀对象知名度并不高,二是荆轲刺杀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扶弱燕以抗强秦(今天来看是笨办法毫无意义),其他四人则属于私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纵然荆轲“墨迹”,纵然他失败了,但其刺秦王的意义仍然值得为大多数人所称颂。

相比于要离,更倾向于豫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