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从何来?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福”字出现在35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上。当时的甲骨文不仅用于记录,更多地承担着占卜的功能,因而“福”字的出现频次极高,达到了数百次之多,并展现出50余种不同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商代晚期,甲骨文中的“福”字逐渐向规范化发展,其形态也趋于统一,并开始显现出与现代“福”字相似的轮廓。

甲骨文的“福”字结构可以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侧为“示”部,代表祭祀,形式较为简单;右侧则不同于现代“福”字的“畐”,而是采用“酉”字,象征着酒坛。这一部分的造型较为复杂,下方还附有一双手的形象,暗示着托举的动作。

  ▲图为河南安阳市殷都区为辖区民众发放甲骨文“福”字文化春联。(图片来自中新网)

从会意的角度解读,“福”字便是“双手托举酒坛向祭坛浇奠”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场景。因此,最初的“福”字所蕴含的意义是向天祈求神灵的庇护和祝福。随后,“福”字的含义也扩展到了祭祀中所用的酒肉之上。

随着时代的演进,“福”的内涵也随之扩展和丰富。在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福”的解释基本沿用了《左传》的说法,即“福,佑也”,表明了神灵的保佑和逢凶化吉的美好寓意。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福”的解释为“幸福、福气”,这与“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还有人从构字的角度对“福”字进行了有趣的解读。其中“福”字右侧的“一”象征房屋的梁,“口”暗示家庭人口的繁荣,“田”则代表土地的拥有。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一个有房居住、有土地耕种、家庭人口繁荣的幸福生活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福”字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图为游客在山西阳城皇城相府一座“福”字影壁前祈福。(图片来自中新社)

“福”现在此

在中华文化中,“福”字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它的形象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例如,在北京的京师大学堂遗址内,就藏着一块由清高宗弘历亲笔题写的“福”字影壁,这份皇家的恩赐让“福”字的价值更加显赫。而在山西夏县的西董村,一座建于清代的巨大“福”字影壁也同样展现了“福”字在民间的深厚影响力。

在北方,曾有富裕家庭在影壁上雕刻的“福”字中巧妙地将“示”部旁变为狗头形状,这种“狗头福”的设计,既是一种巧思,也体现了民间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浙江绍兴一带的农村住宅,两侧山墙上那一抹醒目的大“福”字,更是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1月27日,上海浦江镇汇中村举行新春翰墨送福活动,村民们与亲朋好友一起写福字、书春联,品味传统书法的独特魅力,喜迎即将来临的中国农历新年。图为满桌的福字吸引小朋友。 (图片来自中新社)

还有许多地区将蝙蝠作为“福”的象征,是因为蝙蝠的“蝠”与“福”在汉语中谐音,这种以蝙蝠图案作为“福”字象征的设计广泛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之中,无论是窗户、门扉、柱础还是墙壁,都能见到其身影。

在装饰方面,福结,又称中国结,是另一种广泛流传的“福”的象征。这种以美观线材编织的结艺,不仅装饰了人们的居家环境,也成为了传递祝福和好运的美好物件。

在地名中,“福”的文化内涵同样深远。福州,这座因福山而得名的城市,历史上曾更换多种名称,但最终以“福”字命名,彰显了这片土地与“福”文化的不解之缘。而全国各地的福泉市、福贡县、开福区、福山区以及南京的福陵里、福真街等,都是“福”文化在地理名称上的生动体现。

  ▲图为2023年1月8日,福建福州,市民带着小孩选购各种春节饰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福”为何物?

自古以来,人们始终保持着对于“福”的追求向往。然而,受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加之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福”的解读自然千差万别。那么究竟 “福”为何物?

《尚书》中《洪范》一章即对福作出了概括,福包括五个方面:“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合称“五福”。“寿”是长寿,“富”是富贵,“康宁”是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攸好德”是指所好者美德,“考终命”是指善终而没有遭到横祸。

尽管人们对福的理解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从古至今凡有识之士,均认为福是物质生活富足和精神境界高尚的完美统一。

简简单单的“福”字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演变,各个时代都赋予它诸多美好的寓意。它不仅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承载着祖先的智慧与对后世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