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万洋山(为罗霄山脉中段)的北支。

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它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它的神圣和庄严是不可撼动的,一股由衷的敬意也慢慢地升起。

走进井冈山,映入而来的是目不暇接的绿色和红色。这里遍布着许多绿色的植被,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昭示着春天的希望,也为这里的烈士们提供了一个清幽的环境。

井冈山八角楼:位于茅坪村,距茨坪36公里,两地有公路相通。

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于茅坪。

井冈山八角楼是茅坪村的一栋土砖结构两层楼房,因装饰八角天窗而得名。

井冈山八角楼现存革命旧址20多处,主要有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等。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居住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井冈山八角楼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井岗山茅坪村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茅坪村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介绍。

茅坪村八角楼毛泽东旧居。上小学时学过《八角楼的灯火》课文,但真正见到却是四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八角楼是茅坪村的一栋土砖结构两层楼房,因装饰八角天窗而得名。

上楼进入八角楼参观。

八角楼上装饰的八角天窗。

看到的第一眼,是这样的感受,这么一个古朴的建筑,真的就是毛主席以前革命、生活过的地方吗?尽管简朴,但八角楼却很有特色,显得紧凑严谨,清静幽静。一代伟人在此留下了动人的诗篇!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居住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八角天窗。

这栋房子是当年保存下来的,墙上还存有当年红军战士写的几条标语,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是毛泽东同志和贺子珍同志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1961年3月,国务院将此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主席曾在这里居住两年左右,屋里的家具还完整的保留着。


八角楼的灯光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伟大的地方!

毛主席挑灯夜读的地方,因为曾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而闻名。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

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

八角楼景点包括泽东同志旧居、朱德同志旧居、中国红军第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与陈毅同志旧居等景点。

八角楼位于茅坪村,说起它,耳边自然就回响起那首歌——《八角楼的灯光》,这里是毛泽东的故居。

景点外由木栅栏围起,向里眺望,近处一片很大的绿草坪,河卵石、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从草坪中蜿蜒穿过。

沿小路向右,是红四军29团团部、31团团部、32团团部,红军粮库、红军染布坊,红四军战士委员会以及茅坪乡工农兵政府等。不难想象,当年茅坪村曾是一个人流熙攘的地方,驻有不少党、政、军机关和红军部队。


八角楼旁有个“枫石坪”,由几棵枫树与一堆巨石组合而成,这里曾是毛泽东读书思考的地方。眼前的情景,使人不由联想到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血雨腥风,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忍不拔,矢志不移,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诠释,令人深思玩味。

八角楼对面的山岗上有“茅坪红军烈士墓”,“袁文才烈士生平展”和以其名命名的“文才楼”,滔滔的茅坪河从两者间流过,如历史长河匆匆逝去而不复返,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回顾与遐想。